1、敎育是育人而不是就業
回歸敎育之本質:敎育Education的本質是育人,而不是就業培訓Training。今之學校爲考學而設,考學是爲了就業,就業是爲了生活。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,不是敎育的本義、本質。古來敎育目標在育人,參照目標是古聖先賢,使其人品貴重、學問紮實,將來必能建功立業,有益於家國百姓。
2、敎育是涵養而不是製造
“十年樹木,終身樹人”(管子),樹人與樹木同理。每個孩子均有秉賦,各足天性,自然成材。敎育只是營造必要環境條件加以涵養,而不是代其生長、揠苗助長,更不是工廠式建造。北大敎授楊昌濟“欲樹大木柱長天”,不過是指導毛澤東讀書而已。
3、敎育是讀書而不是聽課
上古學校爲讀書而設,學生以讀書爲業,先生以授書爲職。今之學校爲上課而設,學生以聽課備考爲業,老師以講課督考爲職。上課是口耳相授,不免謬誤流行;上課時聽來之學,古來謂之耳學,其如夢中喫飯,霧裏看花。唯有讀書,字字讀過,句句想過,眼明心澄,養成學問。
4、讀書重典籍而不是課本
典籍,出自聖賢,成於雅言,故百鍊而不減其重,千磨而不改其色,承載了萬年文明與智慧。學童少習典籍,雖未能精深,但一生重愛,可不時披覽。今之課本,則年年編、時時改,不知出自何人,不知將來何用。一旦考過,即棄如敝履,碎成萬片,似有不世之仇。然此可碎之敝履,學生虛耗數萬學時,殊爲可嘆。
5、取法於聖賢而不是敎師
今天百業都在去中間化,如欲買竹凳,求購於竹農,略過中間環節。惟敎育在不斷增加中間環節,猶比照前品做後品,老師複製老師,學問素養越來越差;課本轉抄課本,文化含量越來越薄。古來學生上學是讀書,先生上課是課書;書是聖賢書,直接以聖賢爲師,以典籍爲範,先生只是輔導學生讀書,沒有更多中間環節。今日上課是聽講,老師所講悉從其老師處聽來,其老師又從其老師處聽來,如此師生相傳、口耳相傳,愈傳愈少。
6、國學重小學而不是經學
讀書先要識字,字有形音義,要靠文字學、音韻學、訓詁學等基礎學科,合稱小學。若無小學之基礎,則無校讀古籍之能力。各書未讀真切,又何能一窺國學上盤之堂奧。學問有階級、有門徑,由低而高,不可躐等。小學之功,必在博聞強記。孩童記憶,最爲強勁,故自幼授其小學,理合天然。今之言國學者夥矣,皆失之於此。
7、敎育是減法而不是加法
今人於其子女,早敎早學,知識才藝,常恨太少,不患太多。其實,少年時光,一要長身體,二要養精神,學時有限,寸陰如金,豈可以荒漫之知識相敷衍?學問如棟樑,知識如磚瓦,匠人造屋,必先立其礎柱棟樑,若無此框架基礎,何以統御知識?無此通樑大柱,何以成就樓廈?敎育,滿則窒塞,空則玲瓏。
8、讀書不爲空談而重踐行
爲學不僅是“坐而論道”,還須“起而行之”,故孔孟講求篤信而躬行。此所謂實學,重在學而實用、實行,有益於家國天下。古實學之標幟學派,宋有陳亮、葉適,清有顏元、李塨。葉適門派之宗,曰“步步著實,開物成務”;顏元辦學之旨,奉“寧粗而實,勿妄而虛 ”。知行合一,方是真學問。
文章出处:转自微信公众号“说文学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