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们常见的偏旁部首“反文”旁(“攵”),很多人应该不知道,其实“反文”旁(“攵”)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是一个字读“攴”(pū)。
“攴”字甲文很有意思是会意字,左边是一只右手,右边是一个小棒或树枝结合起来,本义就是一只手拿着棍棒在敲击。
这里提到了会意字,给大家普及一下六书的概念:六书,首见于《周礼》,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,总称六书。
依许慎见解:文字规范之法是为六书,包括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会意者,比类合谊,以见指㧑(撝),「武、信」是也。什么是会意呢?就像是胡朴安说的:“会合两文、三文的意义成一个字的意义,便是会意。”
比如咱们今天学习的“攴”字,就是从又从卜,也就是右手拿一个小棒,会意成什么意思呢?就是轻轻击打的意思。那么这个字的初文取象来自于什么呢?
“攴”这个字最初取象与农事相关,表现了先民用小棒击打收获的作物穗头用以脱粒。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,在农耕时代,要想收获更多的粮食,脱粒是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就是用小棒或者树枝击打谷物脱粒,击打谷物穗头如果轻了无法脱粒,如果重了则把谷粒击碎了,因此这个字还有击打适度的意思。
后随着发展,工具进化为连枷,再进化到机械脱粒。 手持连枷在扑打作物后来这个动作引申为指点、点击之义,用以提醒、指示,就像今天老师的教鞭。
比如甲骨文的“教”字由爻、子、攵三字构成。
“爻”为教学内容,有效仿之义;
“子”为学童,为教授对象、学习主体;
“攴”是教师手持教鞭点提指示;
这个“教”字的中的“攴”,也包含有度的意思,在古代教育中适度的惩戒,被认为是教导学生的一种手段。
虽然现在不提倡棍棒教育,但“攴”字却像是一部时光机,带我们穿梭回那个充满智慧和纪律的年代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纪律都是关键的。
从“攴”构形之字很多,“攴”为大部首,部下76字,如政、牧、改、故、敞,都有敲打、驱使的意象。
现在这个攴字,在现代汉语中称为“反文”旁,故今人多不知“攵”为“攴”字。学生解字必当言从攴从某,不可谓“反文”旁加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