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寺”,很多人想到的是寺院,其实最初“寺”字不是这个意思,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如大理寺、鸿胪寺,肯定不是寺院的名称。
“寺”字字形演变
“寺”字没有甲文,金文从“又”从“止”,一个手加一个脚会意用手脚做事,等待做事的意思,《诗经》里已有“寺人”之名即内小臣,为宫廷内官,也就是后来的宦官。
此義後累增人作侍。凡言侍者皆敬恭承之義。原本“侍”的含义是指作为近臣或侍从,侍奉尊贵或年长的人。在《释名·释言语》中有这样的解释:“侍,就是时机。尊贵的人不需要总是发话,因为近侍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提供应当进献的物品或服务。”
“侍”字字形演变
累增彳作待。寺累增彳仍会意等待、等候、期待義,由引申作对待、应对義,《孟子—梁惠王》:“”诸侯多谋伐寡人者,何以待之?这句话是说:“有很多诸侯都在谋划攻打我这个寡德之人(即梁惠王自称),我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?”
“待”字字形演变
“寺”后引申为官府之所,在古代“寺”是朝廷中负责特定职能的部门,比如大理寺负责司法,太常寺负责礼仪,鸿胪寺负责外交等,这些寺是维护国家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,可以理解为今天的各大部委。
那么“寺”这个字,怎么从官府办事机构变成与佛事活动有关的场所,这与东汉时洛阳发生的一件事有关,据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,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取经求佛,并将法师迎请到了中国。
他们用白马驮经,历经漫漫戈壁荒原来到洛阳,最初被安排在鸿胪寺,就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地方居住,后来汉明帝所敕建的僧院建成后,取鸿胪寺之“寺”为名,前面冠以“白马”,称“白马寺”,这就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佛教寺院。
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,“寺”字便逐渐成为佛教庙宇的专称,从最初的做事到官府之所,再到后来的佛教庙宇,“寺”字意义的演变,体现了汉字的丰富性和适应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