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蒙学五种》叙(修订)
文|默公
何謂蒙學?人生之初,幼而無知,《易》有蒙卦,始稱童蒙。古今育子,必有養有教,而教育幼童,古稱發蒙,開蒙之學,遂稱蒙學。
包山楚簡冡
蒙字何解?蒙原爲植物名,指女蘿一類遮覆樹木的植物,故從艹從冡,冡亦聲。許慎訓冡,「覆也,從𠔼、豕。」段玉裁謂:「凡蒙覆、僮蒙之字今字皆作蒙。依古當作冡。蒙行而冡廢矣。」在《說文》體系下,冖、𠔼、冃、冒、帽之造字取象,均爲巾帽等覆蓋類織物,用以遮蔽頭臉。由於嬰幼兒頭部格外怕受風,須加遮覆,故許氏稱爲「小兒頭衣」。此也正是小兒稱童蒙或蒙童之由來。𠔼等巾帽引申出之覆蓋遮蔽之義,也就到了冡、蒙字義中,其從遮蔽意義上再加引申,就有不明、黯昧之義。故《爾雅釋天》曰:「蒙,日光不明,蒙蒙然也。」民間養兒之諺有道:「一日一塊磚,百日看到天」,描繪嬰兒開眼見天之進程。再進一步開啟矇昧、啟發心智,就是蒙學之任務了。
西周蒙童八歲始入學,未見學前教育之說,宋明以下漸有兒童諷誦之韻文、詩歌行世,亦僅僅是由父母所好,任意口授。要之農耕文明下的中國社會,節奏舒緩,並不急於早教。而是讓孩童樂居家中,嘻笑追逐,享愛於親慈,隨性於玩耍。現代急趨早教,唯恐遲後,國學西學、文學科學,一股腦堆向小孩。這實在過於操切,有違孩童天性,讓成人社會病態的競爭,侵奪孩童發自天然之真趣。當然。家長潛意識中有對孩子未來成功的關切,但效果恐怕是南轅北轍。「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」(《世說新語》),說者雖遭揄揶,但其所言,古今可驗。
何以稱《樂道塾蒙學五種》?是因五種蒙書不同於坊間流行版本:一是基於校訂,分出了章句,便於教學誦讀。如《千字文》已傳世千餘年,歷代大家留下了六七十種墨帖,據以校勘,信而不誤。本版祇是根據內容,別出章句,冠以題目。二是據坊間本有所增刪。刪減一些誇飾不實、論述有誤、油滑世故之內容,遵原有體例增補些必要內容,如《小兒語》第十章立志、《三字經》第二章學問之階、第三章國史之脈等。所以敢斗膽操刀,宰割古文,係因最初用來教授自家子弟,但求合於道統、文統而已;現承諸友見愛,公諸於外,誠未敢稱善於世,祗好見仁見智了。
如何使用《蒙學五種》?家大人或老師可按編目依次教授。小孩可從兩歲起吟誦,不需識字,不需講解,如遇提問,則簡略解說。讀熟後背誦,有幾年時間慢慢吟誦,當作玩耍遊戲,不要當作課業,尤其不可威逼。到孩子入學識字後,再指讀,字字看清;之後要反覆抄寫直至能默。除了誦讀抄默,更要配合踐行。最好家大人都能熟悉其內容,每當孩子言行不當,你別任性、我別逞威,立即回到《蒙學》上看如何。如果孩子錯了,可讓其抄背相關章句。這可以培養孩子知行合一的素質,將來人品貴重。這個過程可到十二三歲結束。
何以要花這樣多時間?一是有益於孩子儀行、風骨、性情、志氣、道德的培植,二是有益於自然觀、世界觀、人生家庭、民族國家、文化學問等大框架之初建。這些都是對孩子一生之幸福與成功至關重要的。知識、技能、才藝固然有用,然其多寡精粗,無關成才之宏旨。
值友人再印本書之際,補寫此序,說明始末。
默公 丙申九月
文章出处:转自微信公众号“说文学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