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情

习《说文》的九个理由四:养成开放的探究态度

接前文:《习说文的九个理由》专题之三 汉字有清晰的演变源流(一维体)

 

《习说文的九个理由》专题之四

养成开放的探究态度

 

正因汉字多维集成、承载丰厚、历时久而用者众,造成古今相异、正俗有别的特殊性和历久失据、晦暗难明的复杂性,所以即便是宿学通儒,其对文字训释都会采取开放的、探究的、阙疑的态度。许慎被誉为中国字圣,时号五经无双,但其著《说文》,常常面对一字而难以为说,故或引大家某某、或举经传云云,以示阙疑,不作定断。后世历代学问大家,对前辈、同辈某字之论说,既秉持包容、谦逊的态度,又敢于指摘其疑,申说己见,小心地提出自己的证据。每个人都希望围绕一字的诸多证据链,链链都能证据饱满,但常常难如人愿,只能在证据未饱和情况下,形成推测性判断。所以表述常常是“某某之说近是”、“某某之论难信”、“某某之证未足”等等。如果这些研究的习语和态度,也同样应用在对学童文字敎学中,就可以将此开放的探究态度、阙疑精神,濡染传习给孩子。让他们面对某人某论,习惯性地检视其证据,考量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匹配度。不惟对人,对己之持论亦会如此。所以文字学家黄侃特别强调初学之病最怕“不能阙疑”,他基于孔子“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”1的精神,提出“学贵阙疑”的论断。现在学生花十多年时间做选择题,ABCD只有一个对的、甲乙丙丁只有一个给分。且不论所谓“对”是否真对,能否永远对,对错两极之间的千万次的机械训练,对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、探究心和活跃思维,会不会造成极大危害?对错即分数,生杀予夺之权,掌握在敎师、敎材编辑、敎材审定的各种权威之手,会不会养成学生盲从权威的行为倾向和思维习惯?美国原副总统戈尔曾讲到,他小学同学提出陆地原为一体的猜想,当堂遭科学老师责斥。那孩子目见地图之瞬间反应,对错本不重要,猜测之大胆,反应了思维之活跃,敎师本应予以保护和鼓励。大陆漂移说昨非今是、孰是孰非,只是人类探究之过程而已。但是后来此同学成了吸毒犯,老师成了总统科学顾问,这显然不是成功的敎育范例。而文字敎育本身就是培养探索精神、求证能力的过程,很多文字虽经千年论辩,尚有争议。如字,百年甲文学家对此字多有争论:有谓象火之形,有谓象冠之形,有谓象斧钺之形,有谓象人立之形等等,学者各有所是,但皆证据难足。故《说文敎本-字说》开始即写明“甲文字造字取象有争议”、“初文本义不明”等,说解仍从许说。总之,小学训练的基本精神,即学贵阙疑,疑则疑之、阙则阙之、不明则言不明。凡此类订补内容,本书均系于该字考辨项下,以使读者了解相关讨论意见和文献出处,自行剖辨。

 


1 论语-子路》

  

 

下一篇:

《习说文的九个理由》专题之五

培养辨真伪的考据功夫

 

 

 

 

北京中智信达
我们的文字,我们的世界
咨询热线:
139112162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