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情

习《说文》的九个理由三:清晰的演变源流

接前文:《习说文的九个理由》专题之二 掌握高效率的习字法:汉字简明的组织系统(二维体)

 

《习说文的九个理由》专题之三

汉字有清晰的演变源流(一维体)

 

汉字是活的文字,是因其在漫长的时间中一直有变化。在学童心中建立起这个时间维度很重要,把汉字当死文字讲,极大地限制了孩子日后读书撰文能力,限制了眼界和思维,损害其思想力和创造力。     

汉字时间维度有多长?已发现的文字符号在距今八千至四千年前。它们可能作标识、记号、装饰,但不成章句,亦即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。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可读文字,是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的殷墟甲文,而此时文字体系已经发育得很成熟了。有证据显示,殷代除了用刀刻在龟甲上的卜辞,还应有用笔写在简牍上的文典。另,此前尚有夏代后期的线索,这些都有待日后的考古发现,才能确切了解从文字符号到文字的发育过程。自甲文以至今文,经历代学者前赴后继的努力,演变过程大体清楚,并随近年地下考古发现越来越清晰。

汉字在这条时间轴上的表现,呈两种规律:

一是稳定律,基本不变。如字理不变、字源不变等。所谓字理不变,是指从殷周之际总结出的造字之理和用字之理未变,六书之论至今犹存。所谓字源未变,是指《说文》所提炼的五百四十字母(其于字形曰“字母”,其于造字曰“字源”1)均恒定未变。

稳定律的形成,当然首先源于上古造字先贤的智慧,他们为汉字预留了可承载未来的坚实桩基;其次是前述中国学术以典籍为中心的特质、以经典传注发展的特质,保证了书面文字(文言文)的稳定;再次是如前文所述,代代有以继断续绝为己任的学人,承继、维护汉字的道统。因稳定律的作用,中国文字始终不断,沿用至今。

二是流变律,形、音、义因时皆有变动。变因两端:有因使用需求而变者,有因蛮族侵扰而变者,此不详述。字体变迁,略有甲文、金文、简文、篆文、隶书、楷书等等。字音变迁,古今音异,仅所谓标准音系,今人大体分为:上古音(西周—西汉)、中古音(东汉—元)、近代音(元以下)。此外地分南北,各地还有数不清的方言迁变。字义变迁,从初文本义到引申义、假借义等,从此物之名到它物之名,从实字变为虚字等等。

图文无关,图片来源于网络

文字流变,理之自然,势之难免。然流变中端赖学者维持,致使正字系统稳定;稳定中不免俗字窜入,致使积俗为正。如前说莫字,从日从茻,会意日落草中。本表日暮之义,后假借为否定辞,表示不、无等。假借之发生,或因天晚夜黑,做事不便,故借以推辞。大约唐代前后,时人另写暮字,始见于《广韵》等书,其造字之法不合六书。所以钱玄同、朱希祖及鲁迅兄弟从章太炎习《说文》,课堂笔记中记下激愤之语曰:“(朱)今作暮,最无理,既从茻中日,又加日字,岂有此理!”“(钱)今俗作暮,最为无理!”“(鲁迅)今暮字不合六书,以从二日也”。可能令章太炎如此生气的是,其实早在宋初徐铉奉旨校订《说文》,既已指出暮为“俗书讹谬、不合六书”2,可世人不察,致使谬种流行,贻误学子。这是汉字千年流变的一个故事,懂得字理,通晓源流,就能够辨别正俗,知道暮字所以是俗字、讹字,是因其不合六书、不合字理。社会变乱之际不免有俗字流行,而学者知其正俗,至少是知正用俗。而这样的学问,必要从《说文》习字开始。

稳定律和流变律是相辅相成的。形上不变形下变,源不变而流变,理不变而字变,道不变而世变。变是绝对的,不变是相对的;变则通,通则久。这些都是体现在《说文》等小学著作中的方法论和治学精神。如果学童入学之始利用《说文》习字,可逐渐养成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、看问题、看世界的思维习惯,慢慢培养出追根溯源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。这样的少年,会走得更远些。

 


1 参考北宋梦英、郭忠恕合《篆偏旁字源碑》

2 宋本《文》附表

  

 

下一篇:

《习说文的九个理由》专题之四

养成开放的探究态度

 

 

图片

 

北京中智信达
我们的文字,我们的世界
咨询热线:
13911216229